“把老人送养老院?那不是把他们扔了不管吗?”我邻居张阿姨上个月还在为这事儿跟她儿子吵得不可开交。这种观念,恐怕在不少人心里还根深蒂固。
传统的养老方式,好像就那么几条路,要么子女日夜守着,要么就送去机构,中间似乎总隔着点什么。很多家庭就在这种撕扯中过日子,子女累,老人也未必舒心。尤其是那些失能、半失能的老人,照顾起来不仅是时间精力,更是对一个家庭经济和情感的巨大考验。大家嘴上不说,但心里都清楚,这事儿,难。
最近的风向似乎有了些微妙的变化。上面九个部门联合发了个文件,名字挺长,《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》。听着有点官方,但掰开揉碎了看,里面的东西挺实在。它没上来就谈什么宏大的养老战略,反而是在聊“一刻钟生活圈”这种听得着、摸得见的事。
最有意思的一点,是文件里直接把养老服务划成了“必备业态”。这几个字分量不轻,意思就是,以后新建的社区生活圈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把老年人服务当成个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是必须得有,跟菜市场、小超市一个待遇。这一下,就把养老从一个家庭内部的“私事”,拉到了社区公共服务的台面上。
这个文件里还冒出个新词儿,叫“银发金街”。听着就热闹。设想一下,有那么一条街,路面是防滑的,路边有随时能歇脚的长椅,街边的店铺呢,不是给年轻人的潮牌,而是老年人喜欢的助餐点、理疗馆、阅览室,甚至是能聊天下棋的活动中心。老人家出门买个东西,顺便就能把身体检查了,还能跟老伙计们杀一盘,这场景,想想就觉得踏实。
当然,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出门逛街。对于那些腿脚不便,甚至长期卧床的老人,文件也提了一嘴,叫“家政家养老的融合发展”。说白了,就是支持家政公司和社区养老机构手拉手,把专业服务直接送到家里去。这样一来,居家养老的质量就完全不一样了,子女可以稍微喘口气,老人也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专业的照护。
过去我们总觉得,养老是个沉重的包袱,是社会成本。但现在看,这思路也在变。大力发展“银发经济”,不仅是解决养老问题,本身也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就业岗位,让整个经济链条都转动起来。这盘棋,下得比想象中要大。
政策的蓝图画得再好,关键还得看落地。要把文件上的字,变成老人家餐桌上一碗热腾腾的饭,中间还有不少路要走。不过,方向对了,总归是件好事。毕竟,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、不孤单,这不光是他们自己的事,到时侯,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。
上上盈配资,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,配资炒股优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